君埋泉下泥销骨,我寄人间雪满头。
我想再见你一面,哪怕只是在梦中相见。
整个金陵城的人都知道,雍王府的小郡主玉昭虽幼年失语、体弱多病,却冰雪聪明,最受雍王赵觐和小世子赵叡宠爱。
比方说,世宗皇帝还在世的时候,召当时掌管江南兵权的赵觐入京觐见,赵觐惶恐不安,以为世宗皇帝对他起了疑心,而当时年仅十岁的玉昭郡主却不慌不忙地在赵觐掌心上写了一个“兵”字。
赵觐明白了,世宗皇帝此举是为试探他有无拥兵自重之心。
于是,他不带一兵一卒入京觐见,还将那枚上刻“都督江南诸军事”的金印一并带着,在世宗皇帝面前请辞。
世宗皇帝深觉过意不去,便让他接着掌管江南兵权。
此后,玉昭郡主便有了“才女”之称。
十五岁那年的月夕节,玉昭郡主下嫁姑苏宜阳侯世子顾承胤。
二十岁那年的上元节,玉昭郡主难产而亡,所幸,孩子保住了。是个男婴。
世人皆叹其“红颜命薄”“过慧易夭”。
依照她生前的意思,顾承胤为这个男婴取名为“珣”,字“昭阳”。
从此,他的名字唤作顾珣。
玉昭郡主薨后,归葬姑苏。这也是她生前的意思:生同衾,死同穴。
后来啊……
后来,赵叡登基称帝,追封她为玉昭长公主,还将顾承胤加封为宜阳郡王,以此作为对妹妹的补偿。
不过,世人还是习惯称她为“郡主”。
*顾承胤是一名将领,确切地说,他是一名儒将。
也就是说,他先是儒生,然后才是将领。这么看来,他倒是有几分周公瑾的风骨。
正是为此,当年玉昭郡主才选择下嫁顾承胤。
他能文能武,不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,亦不是整日喊打喊杀的粗鄙武将。
玉昭郡主就喜欢这样文武双全的人。
顾承胤此人沉默寡言,以至于世人都认定姑苏顾氏的长房嫡子、宜阳侯府的世子顾承胤是个性格孤僻、极难相处的人,因此,无人与他亲近,只有雍王府的小世子赵叡与他相谈甚欢,一见如故。
可有些心事,顾承胤是无法对赵叡言说的,赵叡毕竟不是他的至亲。
直到,他遇见了她。
那一年,是瀛世宗贞元二十二年,他十八岁,她十五岁。
那一夜,清冷的月光下,浅笑盈盈的她用手语问:“你可曾喜欢过谁家姑娘?”
“回郡主,奉化从未喜欢过哪家姑娘。”
玉昭郡主摇摇头:“那可不行,你应该说,你早已对雍王府的小郡主暗生情愫,那样,我兄长才会同意你我的婚事。还有,不许叫我郡主,叫我的小字,子衿。”
她在顾承胤的手心写了一遍“子衿”这二字。
“青青子衿,悠悠我心。”顾承胤吟道。
“纵我不往,子宁不嗣音?”她用手语接了这一句诗。
“纵你不往,我亦来。”顾承胤的话语中满含深情。
这还是玉昭郡主第一次见这个被人戏称为“榆木脑袋”的木讷少年对自己动心。
这心一动,便是一生。
玉昭郡主暗想:天下人都说顾承胤冷漠,可没想到,他也有如此温存的时候。
五年后,庆元三年的上元节。
玉昭郡主终是未能逃脱“红颜命薄、过慧易夭”的谶语,在上元夜的最后一盏明灯缓缓升起时撒手人寰。
她走后,顾承胤就似失了魂一般。他痴痴地凝望着那个已经不可能再冲着他浅浅一笑的女子,沉默不语。
本就不善言辞、沉默寡言,现在知音已逝,自然便缄口不言了。
那个上元节之后,他活在这世上唯一的念想,便是天下万民。
二十三岁的他,心却如死灰一般沉寂。
十五年后,永昭五年,时任大都督府都督的顾承胤辞去所有官职,回到了苏州府,大都督府都督一职由魏衢接任。
永昭五年的一个秋夜。
姑苏城外,寒山寺。
“只是可惜今夜没有钟声到客船。”顾承胤叹道。
“你与她此生的缘分已尽,你还是放不下她吗?”云深禅师缓缓道。
“十年生死两茫茫,不思量,自难忘。生生世世,我顾奉化都不会忘却子衿。”
惟将终夜长开眼,报答平生未展眉。
玉昭郡主很喜欢笑,但不善言辞的顾承胤却从未对她笑过。
细细想来,他似乎从未对任何人笑过。
但他很喜欢看着她笑,永远都看不够。
她亦是喜欢看着相貌平平的他,直到她撒手人寰的那一刻。
相看两不厌,眼中唯彼此。
“子衿,我好想你。”
自然,世上有痴心之人,亦有负心之人。
瀛朝庆元四年,暮秋。
南京应天府,秦淮河畔的教坊司内。
“柒儿,娘走了。往后余生,你要好好照顾好自己。”
苏绮陌最后看了一眼自己尚在襁褓中的女儿,而后毅然决然地从梳妆楼一跃而下。
“公子呀,可见石阶已覆满苔霜,鸿雁几渡这青天一方……”
断断续续的唱词,道尽了她如璀璨流星般转瞬即逝的一生。
这一日,梳妆楼前枫树上的最后一片枫叶随之飘落,带走了二十二岁的她。
世间有无数女子,姿色出众的女子更是不在少数,但苏绮陌只有一个。
她走了。
这一日,那个负了她的江浙第一富商、江南织造局织造沈易之仍然在花天酒地,过得十分逍遥快活。
此时,距离他倾家荡产还有八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