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九章 卜易事,断平生 下午增发一章

之后,文清县又恢复了往昔的平静,一派安逸时光。

周云湘这一案原先传说中的香艳风情虽已消失不再,但又加上了一层家族伦理恩怨的色彩,人人都在传说,那沈氏过分重男轻女,终于酿成悲剧。

另外也不忘提及董笑凡这位知县大人,明察秋毫,能够在众人都以为是周云鼎杀人之时发现异状,悉心研究,发现端倪,终于仅用了一天,便破了这一疑案,实在是一等一的睿智青天。

何见月在家中听说,便只当是听与己无关的故事,全不在意。

这一案传得沸沸扬扬,何纪善李兰夫妇在家中自然后来也都听说了。

李氏才明白女儿那天回来为何如此触动,心下有感,接连几日换着花样给何见月做各种美味,虽说比不上何见月的天赋手艺,但也把她喂得足足增了二斤。

何玺师父继续每日开馆授徒,空余时光,就和县里的乡亲们闲谈鬼扯。

何玺是数年前回到文清县的,在文清县里,何氏乃是大姓,有不少沾亲带故的。

何玺自称自己原是文清县人氏,自幼父母早亡,幼年流落他乡,现在他已经到了知天命之年,就想起来要叶落归根,造福乡里。

何氏一族中的族老们想了又想,嗯……或许,可能,大概是有这么个人罢。

想得起来想不起来不要紧,要紧的是,何玺给文清县这个文风并不繁盛的小县城,给县里的乡里乡亲们,带来了一些变化。

一般各处开办的书院,只不过是对那些有志于投身仕途的习业学生,教授一些大学、中庸之类的四书五经,应试之学,而何玺就不一样了。

他除了开馆授课之外,每日午后还会在自己的院中,给街坊四邻众人讲一些趣味的掌故,也有一些忠臣孝子,明君能臣的小故事,长此以往,竟然给文清县的人养成了习惯,成了每天固定的消遣了。

平民百姓不懂什么叫微言大义,什么叫潜移默化,只觉得每日听的故事新奇有趣,和说书先生讲的不差什么。多了个书院能够听些趣闻,子弟能够识上几个字,读书上进,也是好事。

几年下来,百姓们发现这个先生平易近人,谈吐有趣。子弟学业不知有没有长进,倒是渐渐明了几分世情事理,都对何玺甚是敬重。

何玺的书院,坐落在文清县的东南方向,黄泥土坯作墙,屋顶上盖了一层青瓦,外表与周围的住户相比,没有任何区别,看起来不过就是个破落小院而已。要说唯一和周边邻里的区别,就是在院门上悬了一幅摇摇欲坠,已带了几条裂缝的旧木匾额,上书“有鲤书院”四个大字。

这四个字写的甚妙,非欧非柳,圆润中带了一丝拙笨之态,凡读书习字之人,似乎人人都能写的比它好些。

但文清县的百姓们,就好像是私下约定好了一样,无论识字与否,个个都要对这个匾额大加赞美,推崇至极。如果给京师的文学大家,状元举子听到这些溢美之词,必定惊诧莫名,笑掉了大牙。

但是百姓也自有道理,因为这四个字,是何玺请董笑凡,董知县亲笔题的……

有鲤书院,有鲤书院。鲤乃是《尔雅》中鱼类之首,寓意鲤鱼跳龙门,金榜题名之说,是个吉利的意思。

你若在街上随意拦住一个路过的老妪问,为何这书院要叫有鲤书院,她定然不知道。

你再问她,这有鲤书院四个字,临的是何种字体,有何变化,她定然也不知道。

但是你若问她,这四个字,写的好不好,她定会双目放光,无比诚挚的说一句“好,好极了!”

哎呀呀,这便是何玺的深意,“有鲤书院”四个大字挂于院门上端,就是这个破落小院最大的光彩了。

初夏时节,田间一片青青麦苗,文清县外碧水环绕,正是长堤春水绿悠悠,畎入漳河一道流的好风景。尚未到农忙时分,文清县中务农的,做工的人们便稍清闲了些许。

每日去有鲤书院听书的人,因此更多了。

何见月自周家姐弟案了结后的第二天,也如约来到书院中。

她进门的时候,何玺依然身着那件已旧了的青衫,手持折扇,在院中的一条破旧木案前,口沫横飞的扯着闲篇。

下面坐的,既有到了知天命之年的老汉老妪,也有本应在做些忙碌活计的青壮年。大家自行席地而坐,都是两眼放光,聚精会神地听。

何玺正在台上咧咧叨叨道:“众位乡党,话说那给秦国变法的商君卫鞅,你们知道么?但他当初刚刚学成诸子百家,出山的时候,可不顺逐啊……他那时,想要寻个平台施展才华,先去了魏国找贵人相助,最后呢,只能依附在当时魏国的相国门下,当了一个小小的中庶子……”

何见月快步走过院中,她今日来,可不是来听师父闲谈讲课的。

昨日临别时,师父说如果她真想报答师父,就帮师父来整理房间。

“阿月,师父这一整天,可是为了你和鼎鼎从早忙到晚呀,累的连手都抬不起来了。”

好罢……于是何见月无奈的答应了这个趁机打秋风的师父,作为回报,今日来帮他整理收拾他那几件房间,书斋中的各色杂物。 

点击获取下一章